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当中,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肝癌,高居第二位。胃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目前公认的胃癌发生发展过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腺癌”,其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阶段的癌变风险较高,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故被定义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年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从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性增生发展为胃癌的概率分别为0.25%、0.6%,其中重度异型增生甚至高达6%。因此,若能及早发现并干预GPL,对预防、阻止甚至逆转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组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依托,从分子、信号、蛋白质量、基因和糖能量代谢角度系统研究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病变前期(胃溃疡)、前期(萎缩)、中期(萎缩+肠化)、后期(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脾气虚病困、病机、转变规律,创建“脾虚为本”、“瘀毒致癌”、“虚瘀毒互结”致病机新学说,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理论内涵,丰富了中医治法对胃癌前病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课题组在成功构建GPL模型小鼠的前期基础上继续探索,结合多因素造模方法建立GPL脾气虚证小鼠。在潘华峰教授的指导下,已顺利构建本实验所需的各种小鼠模型,于2019年5月27日完成阶段性取材,完成样品的制备工作。下一步将对各组胃黏膜组织的miRNA进行表达谱分析,并对差异表达较显著的miRNA及其靶基因进行验证。
胃癌前病变以“虚、毒、瘀”为其病机特点,但综合总结临床经验与现代研究,潘华峰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以虚为本,毒、瘀为标,脾虚贯穿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胃癌的始终,而脾气虚作为脾虚常见三个亚型之一,被认为是GPL病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此发现具有中医学特点的GPL脾气虚证miRNA生物学标志物,可实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精细化和适度量化,为胃癌前病变脾气虚证的精准辨识和治疗提供依据。

(取材过程)
作者:李嘉丽 杨良俊 指导:潘华峰
课题:广东省教育厅“基于miRNA的胃癌前病变脾气虚证中医精准病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