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郑嘉怡博士撰写。
随着大暑的过去,预示着季夏时节的开始,随之而来的便是三伏天、立秋,而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伴随着潮湿与闷热,而岭南地区湿热更为显著。中医五行中,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而湿热容易困脾,易出现脾胃相关疾病。古代有一医家在脾胃病的治疗中,重视补益脾胃,尤其重视清养脾胃,养胃气,益阴精;而用药主要以甘温补气为主,辅以辛、苦之药以行气祛湿[1]。其编撰的《丹溪心法》从元代流传至今,他便是朱丹溪。
(朱丹溪画像)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朱半仙”。他40岁才开始学医,本来要去科举,寻找到朱熹四传弟子许谦,想成为理学家。当有一天,他想去科举时,师父跟他说,自己有风疾,一般的医家治不好,希望朱丹溪学习医术,帮师父治病。朱丹溪听后,果断的转而学医,并希望拜罗知悌(宋末元初医家)为师。而罗知悌品性孤傲,朱丹溪多次登门,皆被拒于门外,而朱丹溪锲而不舍,每次一站就是一天,即使遇到风雨,依然站立于门外,往返十次之后得以拜入罗知悌门下。朱丹溪天资聪慧,领悟力强,在往后的创立了丹溪学派,为后世创造了很多方子。
《丹溪心法》全书共五卷,分100 门,全书包括外感、内伤、外证、妇科、幼科等,其中有几个与脾胃相关的经典方剂,流传至今。全书共纳入处方105首,涉及中药150种,炙甘草、陈皮、白术、人参、茯苓等均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1]。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两则来自《丹溪心法》的消食名方。
保和丸
保和丸,“保”,意为保护人的胃气,“和”则为调和之意。此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翅、莱菔子组成,系消导剂之首方。凡见食积,必用保和丸为主方,如食积生湿合“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由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组成);如痰湿互阻,合“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如便秘加全瓜蒌、火麻仁等;食积而兼脾虚,合“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组成)。此方多用于轻度的消化不良,如遇暴饮暴食,或消化功能不强,大便臭或便秘,舌苔厚腻,可用此方。如有小儿食欲强劲,大便偏干,脸色偏红,即胃强脾弱之象,正气减弱,此时可以服用保和丸,预防感冒。
越鞠丸
越鞠丸的命名,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到:“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故以命名”。栀子又名为“越桃”,川芎又名为“鞠”,故两药的药名组合为越鞠丸。另一种说法为,“越”,即发越;“鞠”是弯曲、抑郁。以功用命名,可发越鞠郁之气。《丹溪心法》:“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所谓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朱丹溪认为食物对肠胃的损害,可总结为六大伤害脾胃的原因,凡由气、血、痰、火、湿、食郁结而致的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嘈杂吞酸,噫嗳呕吐,饮食不化等证,皆可用之,故俗称“万能方”。本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组成。
两者消食名方,一般会先用保和丸,对于年轻人、小儿而言更适合。如有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等,则可用越鞠丸。但消食方剂不能天天服用,消食亦会伤及脾胃,必要时仍需咨询专业医生。
本文参考文献:
[1] 李熙,刘树春.《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1):30-33.
作者:郑嘉怡
指导老师:潘华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