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學研究 » 正文

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临床研究用药制剂进展



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临床研究用药制剂进展

本文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李思怡撰写

8月25日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No.2020B1111100011)启动会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与广东罗浮山国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该项目临床研究用药制剂进行研究。

首先确定煎煮工艺为:取健脾化瘀解毒优效方(理中消痞颗粒)共十味,粗粹,加8倍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减压干燥至干浸膏。

对优选正交实验,进行3批小试验证,测定出膏率及黄芪甲苷的含量。

通过方差分析加水倍数、煎煮次数、煎煮时长三因素,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具体工艺,综合考虑生产情况,初步确定煎煮工艺为:以上十味,粗粹,加8倍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60℃真空干燥,制得干浸膏。

其次对煎煮工艺进行验证试验,根据颗粒剂的常用规格、用法,依据物料物理特性、制粒的难易、颗粒的流动性等相关要求,进行处方筛选,最终制订制剂的成型工艺。

辅料种类进行选择,取干膏加入辅料,混匀,用95%乙醇30ml进行制粒,过18目筛,干燥,18目和50目筛整粒。测定颗粒的收率、溶化性以进行下一步选择种类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蔗糖制得颗粒的溶化性和流动性良好,可溶性淀粉、糊精的吸湿率较低。综合考虑颗粒剂口感结合吸收率曲线,应选择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混合制粒为宜。

根据以上初步研究结果,召开项目制剂专项研讨会,与会专家充分考虑出膏率、制成颗粒成品患者服用量患者依从性,建议适当降低煎煮工艺的出膏情况。减少提取次数为2次,采用饮片直接投料,与正交验证情况进行对比。另外考虑糖尿病患者的服用情况,辅料应不用蔗糖,采用矫味剂进行研究。

最终通过煎煮工艺提取次数对比试验得出提取2次的出膏率,黄芪甲苷含量,干膏中黄芪甲苷的总量确定提取次数选择2次为宜。

依据上述提取工艺试验结果,单剂量处方的平均出膏率为31.91%,辅料种类选择试验中干膏:辅料=2:1。充分考虑本品疗程及患者依从性的要求,确定标准处方,该方十味,加8倍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减压干燥成干膏,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

根据临床研究用药对健脾化瘀解毒优效方(理中消痞颗粒)临床试药标签进行设计经过与医院临床科室制剂科及罗浮山国药公司进行多次反复沟通修改为充分满足临床研究进行完善最终完成几种规格标签设计定稿

下一步进行标准处方3批提取验证研究制剂辅料种类、用量范围、矫味剂种类及用量的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精准医疗制剂研究提供参考实例。

                                         作者:李思怡

                                         图片编辑:李思怡

                                         指导老师潘华峰教授

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