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属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在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时,继2020年12月14日英国确认出现一种变异新冠病毒之后,英国政府又于当月23日宣布,发现了另一种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而国内近三日亦出现北京新增6例本土确诊,辽宁7例,深圳1例!抗疫工作仍然严峻,人们忧心忡忡,全球气氛持续笼罩在浓重的新冠疫情阴影之下。
尽管目前尚无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面对千变万化的疫戾之气,传统医学仍有一搏之力!
我国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挖掘古代经典名方,总结中医药数千年与疫病争斗的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西结合对症治疗的“中国方案”,筛选出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排毒汤以及化湿败毒方等效方。

新冠肺炎属于突发新型传染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在应用的有效中药复方中,必定也是通过多种药物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作用产生疗效的。
要如何尝试阐释效方及其治疗的作用机制?这里不得不提到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网络药理学是从整体上探索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其整体性、系统性和注重药物与靶点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相吻合,是一门从系统层面揭示中药对机体网络调控作用的新兴学科。早在新冠疫情初期,我国科学家已将中医药学与网络药理、分子对接等大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对防治新冠肺炎病毒的靶点、机制做出针对性的研究:
(一)网络药理探索清肺排毒汤对新冠肺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王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对清肺排毒汤的介绍中提到:“通过对清肺排毒汤的初步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了300多种化学成份、200多种入血成份的鉴定工作,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预测有790多个潜在的靶点,初步说明,这个药物可以通过多个成份、多个环节,对新冠肺炎起到调控的作用。”
(二)分子对接模拟技术挖掘阻断新冠病毒复制的中药活性化合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教授一直致力于应用现代科研手段来研究、阐明、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科学机制和内涵,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时,他组织实验室成员通过电子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技术,已发现多种中药活性化合物能够阻止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与宿主 ACE2受体的结合,从而保护机体免受侵害,这个初步的研究提示很有可能分离提取到具有抗新冠病毒的中药活性成分。通过上述两个示例证明,网络药理与分子对接技术等通过现代大数据手段挖掘传统中医学机制与内涵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为后续临床转化研究提供科学假设及理论依据。
在疫情来势汹汹之时,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的分析挖掘,结合集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网络药理学,可对药物与疾病间的整体联系进行多层次网络分析,初步确定“成分-靶点-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海量的虚拟分子对接运算,缩小作用于疾病靶点的有效药物筛选范围,减少后续进行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成本,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与中医药学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观念不谋而合。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遇到何种逆境,人类总会在困境中寻找一切解决办法。随着对疫情的研究深入,我们已用实际疗效证明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后续应加强中医药科技攻关,结合有效的研究技术手段,终有一日我们将齐心协力拨开疫情笼罩的迷雾,迎来战胜新冠病毒的一天!
作者:李嘉丽
绘图:李嘉丽
指导老师:潘华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