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旭东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药复方制剂研发及慢病防治等议题发表重要观点。他强调,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在于发挥特色优势,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尤其在应对疾病谱变化和老龄化挑战中,中药复方制剂展现出独特价值。
一、中药复方制剂:破解慢病治疗难题的“中国方案”
唐旭东指出,随着疾病谱向慢性病、老年病倾斜,单靶点化学药物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他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例,强调西医强效抑酸药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消化功能紊乱、胃息肉甚至胃癌风险,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可精准缓解症状、减少副作用。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通降颗粒,在治疗肝胃郁热证型患者中疗效显著,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研究阶段。“这一案例证明,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药复方制剂研发风险低、成药性强,是中医药应对现代疾病的重要路径。”
针对流感病毒变异频繁、西药疗效不稳定的问题,唐旭东表示,中药复方及汤剂通过“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灵活调整组方,展现出显著临床优势。“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必须紧密贴合临床实际需求,尤其要重视名医经验方、科研制剂和院内制剂的转化潜力。”
二、政策赋能+ AI 助力:构建中药产业创新生态
唐旭东高度赞赏国家政策对中医药产业的推动作用。国务院支持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国家药监局构建的“人用经验-中医理论-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及审评优化机制,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为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在技术创新层面,唐旭东特别提到人工智能(AI)对中医药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他以 DeepSeek 技术为例,表示 AI 已深度融入中医药科研、临床与教育领域:“通过 AI 工具,我们能高效筛选中药有效成分、追踪研究热点,甚至辅助基层医生实现远程诊疗。”他呼吁,中医药界应积极拥抱AI技术,将其作为传承创新的桥梁,尤其在循证医学和药学研究领域强化应用。
三、临床“国家队”与企业协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针对中药企业研发实力薄弱的问题,唐旭东提出“临床-产业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他建议,中药企业需制定中长期规划,聚焦消化、呼吸等优势领域,并与权威医疗机构、科研团队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西药研发始于实验室,而中药研发根植于临床。只有让临床‘国家队’的多学科团队全程参与,才能确保复方制剂贴近真实需求。”
同时,他呼吁大型医疗机构完善激励机制,将横向合作、新药研发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并借鉴“华西九条”经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成立专职成果转化部门,促进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是释放中医药创新潜能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锚定三大方向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加速复方制剂在慢病、老年病等领域的突破;二是借力政策红利与资本市场,提升中药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推动 AI 等前沿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构建“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