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學研究 » 正文

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课题三隆重启动



2025626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医瘀毒同治降低胃癌前病变转癌率的优化干预方案研究”课题三“基于黏膜定标活检技术的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萎缩背景下胃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研究”课题启动暨技术培训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隆重举行。

会议开幕式环节,首先由项目牵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潘华峰教授致辞,她介绍了整个项目的背景和课题划分,课题三旨在通过健脾化瘀解毒法的系统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对课题实施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二是要深化临床机制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三是要按照卫健委要求整体推进项目进度,每个季度定时向卫健委提交研究进展报告。



后由课题首席指导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唐旭东教授致辞,他介绍了课题及专病的研究背景,并强调如下几点:(1)课题实施需要各分中心之间整体协调、齐心协力,各分中心负责人、骨干、学生等相互配合,保持高质量地完成病例纳入及随访等任务。(2)“炎-癌转化”过程较长,缺少特异的生物标记物,目前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大多锚定低级别异型增生阶段进行探索,临床疗效干预的评价研究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的结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期望在研究领域有所创新,进一步揭示“炎-癌转化”的机制。(3)在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小型论坛的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的深化完善,促进科研协作网络的建立。

会议开幕致辞后,临床、内镜、病理、方法学专家分别就研究方案、胃镜黏膜定标活检、异型增生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数据管理和数据质控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

课题负责人王萍主任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干预药物、评价指标及其实施要点,并就以下问题提请关注和讨论:(1)病例分配和纳入。各分中心需调动科室专家的积极性,参与患者纳入和维护,减少脱落。(2)异型增生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萎缩性胃炎背景;避免与非典型增生混淆,加强微观指标的探索和研究。(3)内镜检查质量。有条件进行内镜精查,避免入组时漏诊高风险病变或早癌。(4)内镜、病理诊断质控。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各单位的沟通协调、交流经验。(5)召开多学科专病交流、研讨会。加强交流,提高诊疗能力。(6)促进成果产出:积极进行成果产出与转化,多举办学术交流,开展多学科协作。

内镜黏膜定标活检是保证胃癌前病变治疗前后活检部位一致性、保证疗效评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操作。脾胃科张北华副主任医师讲解了胃黏膜定标活检的意义和操作要点。就定标活检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前疾病疗效评价中的意义、定标活检的技术背景、异型增生的内镜筛选、操作过程、技术细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病理标本处理的规范性、异型增生及其背景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重要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病理科刘炯主任就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专题讲解。包括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组化分型、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诊断、低级别异型增生与高级别异型增生的鉴别、异型增生与反应性增生鉴别、不确定的异型增生诊断等,强调加强合作和交流,需要与临床多沟通讨论,并建议对病例进行随访。

药理基地李庆娜副研究员就数据管理和质控进行培训。介绍了数据管理体系的组成、数据管理系统使用、IIT研究质量控制建议等,强调建议结合项目特点及质量管理要求建立起IIT研究质量管理体系,适当借鉴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理念,由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预防风险转变;重视质量文化的培育,借助电子化数据管理促进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有条件的情况下,寻求外部质量管理资源。

培训讲课后,课题组专家、骨干进行了讨论,对方案实施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后,王萍主任进行了总结,感谢项目负责人潘华峰教授与唐旭东院长在课题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各位专家针对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把控、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等各方面的深度建议。国家级重大专项项目课题三的启动暨培训会成功举办,标志着课题研究正式落地、实施全面启动。希望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通力协作、加强沟通交流、共同进步,逐步锻炼成长为胃癌前病变专病研究的高水平团队。课题组将在各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后续将深入细化方案并积极推进,希望能有更多的成果产出,向项目组及国家局交出满意答卷。


作者:王萍 郭凤赟


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