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公告 » 正文

继往开来,再续辉煌:团队再添三项国自然基金



    就在今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如下图)。2024年,潘华峰教授团队再有三位优秀青年医疗科研人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位青年的成长经历及本次项目的研究方向。

   

郑嘉怡,博士,就职于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蔡业峰和许能贵教授,博士和硕士导师分别为潘华峰和赖新生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 (Rutgers) 访问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曾获“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人才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25篇,近5年以一作或共一发表SCI论文6篇,曾参与4部中医药相关专著的编写与出版。博士期间发现慢性压力可加速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过程,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如酒精成瘾、肠炎皆可诱发抑郁样行为或与其共病,而前期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可改善肠炎引起的抑郁样行为,故本次课题聚焦于黄连解毒汤的抗抑郁作用。

黄连解毒汤抑制外侧缰核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促进中缝背核SERT-nNOS蛋白解偶联改善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该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郁证”等范畴,黄连解毒汤(HLJD)是经典的清热解毒方剂。国内外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发现HLJD具有抗抑郁作用。结合前期研究,本研究拟探讨HLJD如何通过减轻LHb中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促进DRN中SERT- nNOS解偶联改善抑郁的机制,为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

 

                         6131E2

樊湘珍,医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主要成员之一,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Phyto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英文杂志及中华中医药杂志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授权专利3项。曾获得第六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自2018年加入潘华峰教授课题组,依托课题组前期基础,并结合预实验结果,申请《基于HIF-1α/mTORC1通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IL-8抑制胃主细胞双硫死亡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目前胃癌前病变(GP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癌前微环境的核心靶点与通路在胃“炎癌转化”进程的干预研究是胃癌防治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聚焦于巨噬细胞来源IL-8与胃主细胞双硫死亡“对话”与GPL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并从细胞间通讯的角度拓展了健脾化瘀解毒方防治GPL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新的角度和深度了解GPL的发病机制,可为GPL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为新型GPL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FA15F         FA15F

方崇锴,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师资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潘华峰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疾病。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曾获“岐黄杯”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28篇,以一作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6篇。博士期间发现健脾化瘀法在治疗肝癌过程中,通过机械压力敏感蛋白调控肝癌细胞自噬,协同阿霉素抑制肝癌。本次国自然课题继续深入探索健脾化瘀法在胃癌前病变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调控机制。

基于LCN2/P62/PARP1通路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探讨健脾化瘀解 毒方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机制

胃癌前病变(GPL)是胃癌发生前的重要阶段,涵盖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病理状态。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能量代谢失衡在细胞癌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与细胞衰老和胃癌前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表明,LCN2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异常,并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相关。我们提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改善细胞状态,进而延缓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在防治胃癌前病变中的潜力,为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应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