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公告 » 正文

聚焦 “中医 + AI” 创新前沿: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与悉尼大学学术对话



2025年1月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与悉尼大学就“中医+人工智能”领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悉尼大学计算机学院、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李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陆枫教授、我校潘华峰副校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技术部林朝展副部长、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李伟荣教授、科技创新中心学科及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方坚松、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赵威、岭南医学中心学术秘书刘伟、科技创新中心学科秘书卓越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潘华峰副校长主持。

会议伊始,主持人潘华峰副校长介绍了主讲嘉宾李炜教授,并点明此次学术交流讲座的主题为“AI 与医学领域的结合” 。

李炜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对人工智能(AI)的基本内容AI基础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介绍。在阐述过程中,李炜教授着重强调了医工结合对于推动医学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构建神经网络体系,能够为医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强大引擎,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医工结合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李炜教授以 AI 与临床麻醉的结合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他生动且有力地论证了 AI 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所具备的显著优越性。李炜教授进一步展望医学人工智能的前景,坚定地表示,借助医工结合这一创新手段,能够实现医学与计算机领域的优势互补,达成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随后,科技创新中心团队成员围绕自身 “胃癌前病变的探索” 这一研究方向,向李炜教授请教其与 AI 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李炜教授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建议医工结合一定要在可控环境下进行,数据量非常重要。

陆枫教授分享了极具前瞻性的观点。提出设想:借助大数据强大的收集与分析能力,聚焦于脉象研究,以此深入阐释脉象反映人体内在机理的奥秘,进而强调了大力推进边际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与此同时,陆教授也坦诚地指出当下所面临的关键难题:一方面,脉象研究标准化的推进阻碍重重,难以统一规范;另一方面,现有病例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深入研究。对此,他给出建议,应广泛采集海量数据,为机器提供充足的素材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助力解决当前困境,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会议尾声,潘华峰副校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潘校长着重强调,展望未来,医工结合领域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发展潜能,前景无限。当下,AI 在医疗范畴的运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应用层级,而应积极进取。借助构建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强化 AI 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度应用,以此为契机,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向前发展,最终达成医工领域全方位的互利共赢局面。


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2號